中庸(《礼记∙中庸》)乃中华传统心性学之典范。这篇奇文不单纯是一部儒家经典,所蕴含的思想,更是中华文明之精髓。在华夏大陆过去的两千年里,中庸算是被批注、解读最多的学问之一。从孟子到朱熹,再到近代(清末民初)的辜鸿铭,历史上几乎每位可以称得上大师的人物都有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。一些深层解读,从哲学层面,甚至超越了儒家原本的思想体系。比如,民国大师辜鸿铭对《中庸》一书英译为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(可解为《通世之学或人生大道》)。然,先秦之后,以外儒内法为基的皇权统治与权谋纵横之术横行于世。法家商君有云:“民弱国强;民强国弱。故有道之国,务在弱民。” (商鞅, BC)[1]后世王朝皆以壹民(或愚民)、弱民、辱民、疲民、贫民,作为根本制国之术。表行儒学之礼,实以法家霸道治国。在经受残暴、无德的统治之后,后世各家解读真得其味者甚少。反观狂妄、曲解之论多如牛毛。再加上白话革命之殇,现代汉语较古汉语词义混乱之至。官方词典里,“庸”字常以“平常、不高明”为首要定义。贬低之意明显。中庸之道现今已流于市井,同浑水摸鱼、见风使舵一类市侩功利之术无异。更有于教授 “人生太空不行,太满也不行”[2] (CCTV, 2010)这种胡言乱语,进而让大多年轻人,未读《中庸》,却已将中庸等同于愚昧和懦弱。“中庸”二字,居然臭名昭著到令世人避之不及的地步。如此这般,故使一整部稀世珍宝难现旧日之辉煌。

故,现有一才疏学浅之莽撞人,自小胡思乱想,且颇有慈悲之心。一日,在悟道时,忽对《中庸》略有心得。在此,愿冒天下之大不韪,以一己之见,漫談中庸。此人无意趋炎附势妄定儒家、真理之正宗,更不求做力挽狂澜之人间救世主。只愿竭力效法古文之风,融合当代普世价值与各门学问之所长,终能还中庸清白于众,求人性达道于心。此莽撞之人不是别人,正是在下,名曰:惊风堂。

漫談乃非正解之意。本人諸多见解基于《中庸》一书,却非《中庸》正式译文。且,於传统儒家、当今国学所谓正解而言,有本质区别,可谓闻所未闻。加之,笔者自诩才疏学浅。故,不敢言正解。称漫談或有个把人愿品其中独到之处,但若妄称正统,恐遭唾弃。除《中庸》内含哲理外,驚風堂又尝试将自身在现世中悟道之感与之结合,并寻找古人中庸思想与现代宗教、哲学思想之联系。后,此番觀點若能抛砖引玉、发人心性、窥得大道之一二,实乃鄙人之所幸;若无人问津,权当一纸笑谈罢了。


點擊進入文昭網站,驚風堂專欄。